新发展格局下国内都市圈建设的经验 及对沈阳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来源:西丰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0日

新发展格局下国内都市圈建设的经验

及对沈阳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发展都市圈有三点比较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都市圈是包括城市群,发挥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第二点就是为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点是会被很多人忽略的,都市圈发展还要往内看、往下看,就是要促进高质量城镇化,通过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最终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当前,沈阳面临着一些问题,有人口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通过都市圈的发展和建设可以给东北地区发展打造一个抓手,给东北地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都市圈排名,我们不难发现其有四大特色。第一,都市圈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产业集中度都比较靠后。这说明都市圈整体发展得越好,内部各城市的产业分布就越均衡、越不集中。周边城市承接了核心城市的产业外溢,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第二,人口经济活力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同时关注实体和线上。第三,产业集群创新依赖于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区域协同不仅反映了都市圈内成员的联系紧密程度,还反映它们之间联系均衡程度。物流通达、城际企业关联和跨城流动都重要,分别反映了物、人、资本的联系。

对比分析上海、南京、成都、福州和长株潭都市圈,不难发现,其一,每个都市圈都有自己的特质,可以部分模仿但不可完全复制;第二,强中心城市引导的同质产业发展的改进方式可以通过两三个都市圈部分成功经验的组合检验;第三,宏观看,每个强大的都市圈都是其所在的城市群的强大“内核”,微观看,都市圈以同城化为方向,推动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综合国内都市圈的成功经验,对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硬件与软件建设有七点启示:

第一,建立完善的跨区域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是都市圈规划、建设和监督的关键保障。第二,形成集约型都市圈发展路径。利用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将已有轨道交通延伸,并对交通沿线进行高密度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集约型发展模式。第三,产业多样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应注重产业多样化发展,高度专业化不利于分散经济风险,应对全球性挑战。在产业协同设计上,可采取“研发内设、制造外设”的方式,使科研、技术援助和高端制造业等先进产业逐渐成为主要的产业构成——新型技术研发重点场所基本上位于都市圈的中心区域,重化工业布局在次核心城市。第四,广泛吸收人才资源并留住人才。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从“产-城-人”转到“人-城-产”。第五,完善区域内部的同城化机制。沈阳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系统对接,打造高效便捷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圈内城市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第六,促进公众在都市圈发展中的参与。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转变政府职能从“政府主导”到“协同治理”,转变公众行为从“诉求表达”到“深度参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动员居民参与机制,促进都市治理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构建。第七,强化都市圈建设重大事项的督导落实。领导小组应从日常督促检查、阶段性督导到年度考评对都市圈建设重大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

都市圈发展除了需要加强圈内产业协作,健全分工体系外,更要重视非经济联系,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因此,不仅需要优厚的人才政策,更要注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的一体化发展。